星期二, 12月 13, 2022

【講座讀者Q&A】《故事的那時此刻》_寵物先生

 


 12/3的《故事的那時此刻》座談會後,讀者問了作者們一些問題,會陸續在部落格登出各位作者的回答,本篇為寵物先生的回覆。


1.就推理小說而言,請問作家們都是「先想好結局」,再往回推嗎?還是也可能順順地寫下去,然後慢慢出現結局的指引?


如果這裡的結局是指「推理謎團的真相」,那麽不太可能不事先想好,要是真的在寫作途中才去想謎團解答,前面寫好的部分必定會遺漏許多細節,最後不是要回頭修改,就是交出有漏洞的作品,這樣的創作方式是危險的。


如果結局僅是指「故事最後的那一幕」那情況或許沒那麼嚴重,有可能你的結尾沒有要給讀者很強烈的感覺,那寫作過程中再想也可以,只是通常愈具備衝擊性的結尾,愈需要前面的篇幅鋪陳,因此愈需要早點想好。個人想法是「推理」重視結局的程度遠大於其他類型,為了提升作品評價,還是先想好結局吧。


2.請問老師們,最近有很多「設定系」的推理,比如說今村昌弘《屍人莊殺人事件》或是方文貴惠《時空旅人的沙漏》,華文推理比較少看到這樣的作品,老師們會想挑戰嗎?(想看)


就我的認知,其實標榜架空、超現實或科幻的推理作品,裡頭通常就會塞一些設定了,本格派的作家也經常會將這些設定與謎團、解謎過程相連結。現今所謂的「設定系」只是將這做法明確化,把設定規則條列給讀者看,「有意識地」讓讀者理解到這件事而已,真要追溯的話,艾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也有推理味較重的作品,那也可以視為是「設定系」。


華文推理的話,拙作《虛擬街頭漂流記》裡頭就有關於VR空間的設定,冒業與會拍動兩位作家在《故事的那時此刻》以及徵文獎的首獎作也有著「設定」的風格。

我個人是喜愛這類作品的,不排除日後再進行這樣的創作。只是要像某些「設定系」那樣明確將規則給條列,讓讀者意識到設定本身的做法,我個人會有點排斥,我傾向的做法是用故事帶出設定,讓讀者聚焦的是劇情,而非設定本身。


3.想請問寫作技巧。短篇通常設計幾個角色,如何聚焦事件?長篇如6萬字,角色設定幾位比較好?又,大綱怎麼寫較好?


這真是大哉問。要完整回答可以開好幾堂課,兩、三個小時都講不完。

關於角色的人數,我覺得不是「幾位角色」的問題,而是:你設定的這些角色,是否已足夠達成你的寫作需要?如果已經達成,那是否有角色的功能是重複的,或定位不明的?能否直接刪掉這角色,或和其他角色合併就好?過於複雜的人際關係會造成理解困難,因此角色數可以儘量精簡,短篇更是如此。


至於如何聚焦事件,這答案應該比較簡單,就是「透過角色」。我們讀福爾摩斯時,是透過華生的眼睛,讀第三人稱敘事故事時,是透過主要角色們的眼睛,只要這些「眼睛」寫出的描述儘量和事件有關,那讀者也不得不聚焦在事件上。


最後是寫大綱的方式,這實在因人而異。以我的狀況,會先寫出大致的劇情(這部分力求扼要,但完整),再將劇情分段,每段設定一下理想字數,最後是將有名字的角色挑選出來,寫他們的人物小傳。如果是寫推理,還得條列一下謎團的內容、謎團真相的「伏筆」和「線索」、這些伏筆該出現的地方,以及「收束」這些伏筆的地方,對我而言伏筆對推理是很重要的,寫大綱不能忘記這點。以上是我擬大綱的方式,每個人可以自己摸索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擬法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